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研究成果─林韻柔副教授
(任職期間:2021.08迄今)
學位論文
2009年〈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年〈 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2018年8月 《唐代佛教群體的記憶與信仰實踐》,新北:稻鄉出版社。(ISBN:9789866078972)
期刊論文
待刊 〈近代東亞的「新興佛教」與社會主義——以妹尾義郎與林秋梧為中心〉,《佛光學報》,已通過審查。THCI。MOST 110-2410-H-035 -006 -MY2、NSTC 112-2410-H-194-075、NSTC 113-2410-H-194-064)
2024年12月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67期,出版中。(2023 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THCI。MOST 107-2410-H-035-001、MOST 109-2424-H-035-001-2R、2024年度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訪日研究活動助成計畫)
2024年7月 〈從護教到理信——近代日本「新佛教」的建構與轉化〉,《佛學研究》,40期,頁170-190。(CSSCI。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2024年6月 〈中國中古時期東亞神佛交涉樣態釐探——兼論中日天台宗神佛習合觀的關係〉,《臺大佛學研究》,47期,頁1-53。(THCI。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24年6月 〈獅頭山勸化堂「解夢觀音」考——兼論戰後初期的地方宗教活動與社會網絡〉,《臺灣風物》,74卷2期,頁77-142。 (與李建緯合著,本人為第一作者。2023 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第三級。「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NSTC 112-2410-H-194-075成果)
2023年12月 〈唐代士族比丘尼出家動機及其活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22期,頁69-88。
2020年12月 〈戰後初期臺灣佛教勢力的競合——以玄奘靈骨來臺為例〉,《法鼓佛學學報》,27期,頁143-203。(「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成果)
2018年6月 〈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東華漢學》,27期,頁125-162。(2018台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MOST 103-2410-H-035 -038 -MY2。修訂版收入胡曉真、廖肇亨主編,《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25-360。)
2016年12月 〈唐代五臺山巡禮道考述〉,《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7期,頁45-78。(NSC 97-2420-H-002-179-DR)
2015年9月 〈中古佛教僧侶的出家入道因緣——以三高僧傳為中心〉,《東海歷史研究集刊》,2期,頁71-162。(NSC 101-2917-I-564-018)
2014年12月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1卷2期,頁107-181。(100-103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專業類學術期刊評比歷史學門A級期刊。NSC 101-2917-I-564-018。修訂版收入于君方編,《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法鼓文化,2015,頁205-296。)
2014年3月 〈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8號,頁246-265。(NSC 101-2917-I-564-018)
2013年9月 〈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駿台史學》,149號,頁71-108。(NSC 101-2917-I-564-018)
2012年12月 〈唐代寺院職務及其運作〉,《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8輯,頁166-201。CSSCI
2012年12月 〈時危聊作將——中古佛教僧團武力的形成與功能〉,《成大歷史學報》,43期,頁127-176。(100-103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專業類學術期刊評比歷史學門B級期刊。NSC98-2811-H-005-011)
2012年8月 〈唐代的彌陀淨土結社及其社會基礎〉,《唐代史研究》,15號,頁65-101。(NSC98-2811-H-005-011)
2012年6月 〈邊地聖境——北宋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興大歷史學報》,25期,頁31-68。
2011年12月 〈宋以前台州佛教寺院建置考述〉,《早期中國史研究》,3卷2期,頁125-156。(NSC99-2811-H-005-003)
2011年3月 〈唐代的五臺山巡禮活動——兼論唐代入謁五臺山的域外僧人〉,《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1卷,頁313-343。(NSC 97-2420-H-002-179-DR)
2008年12月 〈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譯傳與信仰〉,《法鼓佛學學報》,3期,頁145-193。(NSC 97-2420-H-002-179-DR)
專書論文
2023年6月 〈第五章 宋代小說與佛教〉,收入廖肇亨主編, 《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頁94-113 。
2023年6月〈第六章 宋代佛教史傳與散文〉, 收入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 佛光出版社,頁114-137。
2023年6月〈第九章 遼金元佛教史傳文學〉,收入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 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頁176-197。
2022年6月〈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收入胡曉真、廖肇亨主編,《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25-360。(MOST 103-2410-H-035-038-MY2。ISBN:9786267002704)
2017年7月 〈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成立——北朝至初唐的五臺山信仰〉,收入妙江主編、陳金華、釋寬廣、紀贇副主編,《一山而五頂:多學科、跨方域、多文化視野中的五臺信仰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39-73。(NSC 97-2420-H-002-179-DR。ISBN:9789571722696)
2015年9月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收入于君方編,《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法鼓文化,頁205-296。(NSC 101-2917-I-564-018。ISBN:9789575986834)
2014年3月 〈中国中世における僧侶出家の因縁——高僧傳記の記録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原田正俊編,《日本古代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大阪:関西大学出版社,頁243-291。(NSC 101-2917-I-564-018。ISBN:9784873545790)
會議論文
2023年11月 〈近代東亞「新佛教」視野下的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以《 南瀛佛教》佛教振興徵文為中心〉,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法界安立: 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佛教文化與政教關係」學術研討會,(「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研究計畫〔聖嚴教育基金會〕、 NSTC 112-2410-H-194-075)
2023年11月 〈近代東亞的「新興佛教」與社會主義——以妹 尾義郎與林秋梧為中心〉,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 第二屆台灣佛教論壇:台灣佛教的跨域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宜蘭: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研究計畫〔 聖嚴教育基金會〕、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2023年09月 〈「新佛教」的形塑——近代東亞佛教改革運動 的交涉與傳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2023年06月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以《南瀛佛教》 刊載之佛教改革主張為中心〉,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 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研究計畫〔 聖嚴教育基金會〕、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2022年11月 〈中國中古時期江南地區的僧神交涉——兼論「神佛習合」源於中國說〉,唐代學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五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宜蘭:佛光大學文學院。(MOST 103-2410-H-035 -038-MY2)
2021年11月 〈九世紀東亞海域移動人群的交流網絡〉,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17屆文化交流史:「觀念的旅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MOST 109-2424-H-035-001-2)
2021年10月 〈日僧圓仁所見唐代佛教活動〉,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戴圓履方:中國歷史中的生活日常」國際學術研討會,Webex線上。(MOST 109-2424-H-035-001-2R)
2021年6月〈古代東亞海域的佛教交流網絡——以海行風險與航海信仰為中心〉,東國大學東亞海洋文明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第七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會議,ZOOM線上。(MOST 109-2424-H-035-001-2R)
2020年11月 〈唐宋佛教聖地的書寫與記憶——以《古清涼傳》與《廣清涼傳》為中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佛光大學人文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2020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年11月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唐代學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十四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臺北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淡江大學守謙國際會議中心。(MOST 107-2410-H-035-001)
2019年10月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兼論相關人物的關係網絡〉,中央研究院「日治台灣哲學與實存運動」主題計畫、法鼓文理學院主辦,「佛教現代化在台灣的發展:探索宗教哲學的可能性」學術工作坊,新北:法鼓文理學院。
2016年12月 〈神異之所:天台山的文化書寫與記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中國文哲研究的多元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16年12月 〈唐代五臺山巡禮道考述〉,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主辦,「第四屆白沙歷史地理工作坊」,彰化:彰化師範大學。(NSC 97-2420-H-002-179-DR)
2016年6月 〈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天台文化與東亞佛教:以明清時期為中心」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15年10月 〈南北朝時期文殊信仰的形成與傳布——五臺山與文殊信仰關係的再思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2015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2015年7-8月 〈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成立——北朝至初唐的五臺山信仰〉,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清華大學哲學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主辦,「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MOUNTAIN OF FIVE PLATEAUS: STUDIES OF THE WUTAI CULT IN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BORDER/CULTURAL APPROACHES一山而五頂:多學科、跨方域、多文化視野中的五臺信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忻州:五臺山大聖竹林寺。(NSC 97-2420-H-002-179-DR)
2014年11月 〈夢與遊——唐代僧人法照的幻境遊禮與歷史記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14年1月 〈海を越えた聖山: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五台山信仰〉,日本仏教綜合研究学会主辦,「多分野複合の視角から見た日本仏教の国際的研究」第三回例會,東京:早稲田大学。(NSC 101-2917-I-564-018)
2013年11月 〈入唐僧圓仁的人際關係及其交往〉,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佛教史工作坊」,台北:台灣大學。(NSC 101-2917-I-564-018)
2013年11月 〈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發表於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哲學系主辦,「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NSC 101-2917-I-564-018)
2013年10月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發表於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新北:法鼓山。(NSC 101-2917-I-564-018)
2012年7月 〈試探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發表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中古中國的信仰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NSC 101-2917-I-564-018)
2012年6月 〈中國中古時期僧侶的入道因緣——以三高僧傳為中心〉,發表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NSC 101-2917-I-564-018)
〈唐代的彌陀淨土結社及其社會基礎〉,發表於唐代史研究會主辦,「唐代史研究會秋季シンポジウム」,京都:京都教育文化センター,2011年11月2日。(NSC98-2811-H-005-011)
2011年5月 〈唐代的念佛結社及其社會基礎〉,發表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NSC98-2811-H-005-011)
2010年8月 〈宋代的僧團武力——以五臺山與大洪山為中心〉,發表於國科會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挑戰與回應: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長庚大學。(NSC98-2811-H-005-011)
2008年8月 〈唐代入謁五臺山的域外僧人與巡禮活動〉,發表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二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北京:北京大學。(NSC 97-2420-H-002-179-DR)
2007年9月 〈試論《古清涼傳》與《廣清涼傳》的成書與記載:中古時期五臺山研究的思考〉,發表於中國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唐宋社會變遷研究」主題計畫、新史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第三屆中國史學會『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NSC 97-2420-H-002-179-DR)
2006年12月 〈邊地聖境——北宋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發表於宋代史料研讀會主辦,「宋代石刻史料的研析及其應用方法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NSC 97-2420-H-002-179-DR)
執行計畫
2024年8月-2025年7月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與臺灣佛教改革——以臺籍留日學生為探討中心Ⅱ」,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NSTC 113-2410-H-194-064)
2024年6月-2026年5月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布教活動及其影響——以僧俗社會網絡為中心」,「近世東亞禪宗文化圈」整合型計畫子計畫,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24年6月-2025年9月 「113-114年雲林縣立案寺廟暨協會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四)」,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2024年6月26日-8月26日 「九世紀から十二世紀にかけて東アジア海域における人的ネットワーク」,2024年度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訪日研究活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2023年8月―2024年7月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與臺灣佛教改革——以臺籍留日學生為探討中 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NSTC 112-2410-H-194-075)
2022年8月―2023年7月 「111-112年嘉義市西區廟宇第二階段調查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2022年8月―2023年6月 「111-112年度雲林縣土庫順天宮既存真言宗文物調查研究暨數位保存計畫」,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闞正宗、林韻柔)
2022年1月-2023年12月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漢傳佛教四百年:文獻、歷史與文化」整合型研究計畫子計畫,臺北: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2021年8月-2023年7月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的交涉與傳播——以日本《新佛教》雜誌相涉人物為中心」,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2021年6月-2022年9月 「110-111年嘉義市東區廟宇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2020年8月-2021年7月 「九至十二世紀東亞海域的行旅者及其網絡」,科技部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國內訪問研究方案。(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9-2424-H-035-001-2R)
2020年2月-2020年7月 「唐代石刻文獻」,教育部數位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創新計畫。(計畫核定編號:MOE-108-1-A23)
2020年2月-2020年10月 「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苗栗:苗栗縣文化局。(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韻柔)
2018年8月-2019年7月 「跨域的行旅者:9-12世紀東亞海域的移動人群與航海信仰」,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7-2410-H-035-001)
2018年7月-2019年2月 「元和詩人景物詩中的長安意象」,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107CFD0600213)
2017年10月-2018年7月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建構與轉移」,逢甲大學專案研究計畫。
2014年8月-2016年7月 「中晚唐東南地區佛教與祠祀信仰的競合——兼論藩鎮的區域政教關係」,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14年8月-2017年7月 「唐代東亞文化的跨域交流——以佛教信仰為中心」研究計畫,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整體發展計畫。
2012年4月-2013年4月 「朝聖與修驗:中日佛教聖山信仰與巡禮活動」,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計畫核定編號:NSC 101-2917-I-564-018)
2010年7月-2011年6月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環境、科技與倫理」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博士後研究。執行「隋唐五代時期浙江天台山與周邊地區的發展」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NSC99-2811-H-005-003)
2009年7月-2010年6月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環境變遷與社會規範」跨領域研究計畫(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博士後研究。執行「唐宋變遷中的佛教信仰組織——以僧團武力與信眾團體為中心」研究計畫(計畫核定編號:NSC98-2811-H-005-011)
2008年9月-2009年1月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計畫核定編號:NSC 97-2420-H-002-179-DR)
研究回顧與札記
2014年5月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仏教研究について〉,《日本仏教綜合研究》,12號,東京:日本仏教綜合研究学会,頁133-141。(NSC 101-2917-I-564-018)
2012年3月 〈台湾仏教の現状について―五大道場を中心に―〉,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BARC)2011年度第2回国内シンポジウム「アジア仏教の現在Ⅱ」報告書》,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頁21-46。(倉本尚德譯。NSC 101-2917-I-564-018)
2010年10月 〈1990-2009年臺灣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綜述〉,《中國史學》,20卷,東京:中國史學會,頁89-102。
2008年12月 〈尸頭小考〉,《臺灣大學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4-39。
書評
2004年12月 〈評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唐研究》,10卷,北京:北京大學,頁589-598。
2000年3月 〈評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新史學》,11卷1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頁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