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通過時間 |
洪碧霞 | 李春生中國化基督教思想之構造及其意義 | 吳光明 | 1994.03 |
釋見曄 (王秀花) |
洪武時期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侶、寺院為中心 | 雷家驥 顏尚文 |
1994.04 |
洪淑鈴 | 北魏政權的轉移 | 廖幼華 | 1994.05 |
楊素娟 | 清代天津楊柳青年畫之研究 | 傅述先 | 1994.06 |
周忠泉 | 《紅樓夢》中家庭型態之研究 | 傅述先 | 1994.06 |
劉秀櫻 | 東港的開拓與童養媳婚之研究 | 潘英海 | 1994.06 |
蔡沛真 | 祖先觀念的兩面向—以臺灣漢人與基督徒家族為例 | 吳光明 | 1994.06 |
郭雲萍 | 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嘉南大圳—以日治時期為中心 | 林滿紅 黃俊傑 |
1994.07 |
江宜華 | 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與中央之互動關係 | 毛漢光 | 1994.07 |
江政寬 | 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兼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 | 陳弱水 | 1995.05 |
翁淑玲 | 費希特的民族主義 | 傅述先 | 1995.06 |
黃志成 | 四至六世紀山東地區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侶與義邑為中心 | 顏尚文 | 1995.06 |
宋惠中 | 票商與晚清的官僚體系(1862-1911) | 林滿紅 | 1995.07 |
吳正心 | 清代廳制研究 | 傅述先 | 1995.07 |
梁志輝 | 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 | 林滿紅 | 1995.07 |
李心怡 | 明代福建里甲制度的研究 | 王業鍵 林燊祿 |
1995.07 |
蔡三億 | 六朝交友論 | 龔鵬程 | 1995.07 |
曾月吟 | 日據時期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 | 宋光宇 | 1996.06 |
林美鸞 | 光復後臺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 | 石光生 | 1996.06 |
范純武 | 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 | 宋光宇 | 1996.06 |
金思良 | 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 | 傅述先 | 1997.01 |
徐禮安 | 兩漢選舉制度演進之研究 | 雷家驥 | 1997.01 |
李媛珍 | 明代的命婦生活 | 吳智和 林燊祿 |
1997.06 |
胡明哲 | 北朝的婚姻網絡—以王室為中心 | 毛漢光 | 1997.06 |
李佳振 | 臺灣地方財政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1951-1981) | 王業鍵 | 1997.07 |
陳崑興 | 論賈誼之死 | 龔鵬程 | 1998.01 |
吳玲君 | 北朝婦女佛教信仰活動—以佛教造像銘刻為例 | 韓獻博 | 1998.06 |
李志欣 | 晚明繪畫理論中的「復古」觀念 | 李淑卿 | 1998.06 |
王淑嫻 | 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 | 雷家驥 | 1998.07 |
賴國賓 | 肥水之戰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 雷家驥 | 1998.07 |
謝美娥 | 清代前期湖北的人口、商業化與農業經濟變遷 | 王業鍵 | 1998.07 |
黃少民 | 歷史是什麼或者歷史不是什麼—論「歷史」、「過去」與「真實」之間的關係 | 韓獻博 | 1998.07 |
吳正龍 | 十七世紀中葉鄭成功與清政權談判之研究 | 王成勉 | 1998.12 |
董宜秋 | 臺灣「便所」之研究(1895~1945)--以「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為主題 | 李若文 | 1998.12 |
鐘佩文 | 晚清基督新教在臺聖詩佈道之研究—以英、加長老會為例(1865-1900) | 林美玫 | 1999.06 |
吳仁傑 | 阿里山森林鐵道研究(1896-1915) | 李若文 | 1999.06 |
陳國棟 | 教會教育與國家發展—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之個案研究(1920-1940) | 王成勉 | 1999.06 |
簡蕙瑩 | 明代的儒學制度—浙閩粵地方教育體制的發展 | 吳智和 林燊祿 |
1999.06 |
黃翔瑜 | 十八世紀山東省糧食作物與輪作制度的分布 | 王業鍵 | 1999.07 |
薛伊君 | 中國基督教婦女生活的研究(1900-1937) | 王成勉 | 1999.07 |
賴旭貞 | 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 | 李若文 | 1999.07 |
王政文 | 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地區之活動(1937-1945)──以台灣義勇隊為個案研究 | 古鴻廷 王成勉 |
2000.07 |
朱振宏 | 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附圖表集,共二本) | 雷家驥 | 2000.07 |
陳信郎 | 隋唐之際北方政治形勢的變化—以爭奪洛陽之群雄為中心 | 雷家驥 | 2000.07 |
褚填正 | 戰時「台拓」的嘉義化學工場之研究(1938-1945) | 王業鍵 林燊祿 |
2000.07 |
尤志仁 | 唐代平盧淄青之研究 | 王德權 | 2000.07 |
陳奕亨 | 國家政策與地域社會變動—唐五代忠武軍個案研究 | 王德權 | 2000.07 |
陳奕亨 | 國家政策與地域社會變動—唐五代忠武軍個案研究 | 王德權 | 2000.07 |
潘是輝 | 台灣村落聯盟之研究-以清代嘉義地區為主(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 | 顏尚文 | 2000.07 |
湯炳文 | 「歷史為思想之重演」-柯靈烏的重演理論研究 | 方志強 | 2000.07 |
簡鴻全 | 從拖延到拒絕—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美國對國府反攻政策之演變 | 王成勉 | 2001.06 |
郭紹偉 | 唐代海東盛國—渤海國之研究 | 廖幼華 | 2001.07 |
李昭毅 | 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 雷家驥 | 2001.07 |
李昭容 | 鹿港丁家之研究 | 李若文 | 2001.07 |
江雨珍 | 唐御史臺制度發展之研究 | 雷家驥 | 2001.07 |
王治平 | 唐代北司四貴研究-以樞密使、神策中尉為核心之權力關係探討 | 雷家驥 | 2002.07 |
劉淑慎 | 日治時代彰化基督教醫院之研究-「以醫院經營與醫療人才培育為中心」 | 李若文 | 2002.07 |
趙淑敏 | 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 | 王成勉 | 2002.07 |
李君琳 | 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 | 雷家驥 | 2002.06 |
張正田 | 唐代昭義軍研究 | 林冠群 廖幼華 |
2002.06 |
張孟珠 | 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 | 韓獻博 | 2002.06 |
謝松易 | 論戰國變法運動對貴族的影響 | 韓獻博 | 2003.06 |
鄭淑芹 | 日治時代嘉義地方西式醫療的發展─以嘉義醫院為主(1895-1920) | 顏尚文 | 2003.06 |
林儀健 | 晚清自立軍事件之研究 | 王成勉 | 2003.07 |
林雅妤 | 范文程仕清之研究 | 王成勉 | 2003.07 |
凌淑菀 | 台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 | 顏尚文 | 2003.06 |
朱生亦 | 何休與三闕之研究 | 雷家驥 李紀祥 |
2004.02 |
游棋竹 | 台灣對外貿易與產業之研究(1897-1942) | 王業鍵 林燊祿 |
2004.06 |
廖祖威 | 唐代軍法與案例探討 | 雷家驥 | 2004.06 |
賴幸琴 | 1990年代台灣女性藝術研究 | 李淑卿 | 2004.07 |
陳吉雄 | 洪通現象之研究 | 李淑卿 | 2004.07 |
張智瑋 | 北宋通判制度之研究 | 梁庚堯 林冠群 |
2004.06 |
黃嵐鎔 | 中國中古時期錢塘江流域開發研究 | 廖幼華 | 2004.07 |
王中平 | 漢晉分裂時期巴蜀政權研究─以人才進用及其社會結構為主 | 雷家驥 | 2004.07 |
謝宜靜 | 戴德森與早期嘉義基督教醫院發展之研究─以戴德森私人信函的史料為中心 | 李若文 | 2004.07 |
鄭育萱 | 唐代婦女書寫文本中的社會反映 | 韓獻博 | 2005.07 |
吳修安 | 三至十世紀福建開發之研究 | 廖幼華 | 2005.06 |
葉雅萍 | 台南縣鹽分地帶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945) | 顏尚文 | 2005.07 |
李建興 | 清代北嶽殿地藏庵與嘉義城寺廟信仰體系之研究 | 顏尚文 | 2005.07 |
張欣怡 | 形象與實踐:唐代婦女的孝行 | 韓獻博 | 2006.07 |
張歐旭 | 劉知幾與章學誠之比較研究─透過雙向詮釋闡明其理想著述論 | 雷家驥 | 2006.06 |
陳至德 | 清代雲林地區漢人社會的發展 | 顏尚文 | 2006.07 |
陳信昌 | 「東遊日記」之研究:以幼稚園、小學校為中心(1894-1918) | 楊維真 | 2006.07 |
陳淑婷 | 八掌溪流域的開發與社會發展 | 顏尚文 | 2006.06 |
蔡瑞家 | 李唐與吐番和戰關係之研究─以代、德二朝為中心 | 廖幼華 林冠群 |
2006.06 |
鍾智誠 | 清代嘉南地區玄天上帝信仰發展 | 顏尚文 | 2006.07 |
嚴思毅 |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對排灣族宣教之研究 | 林冠群 張慧端 |
2006.06 |
黃麗君 | 孝治天下:入關前後滿族孝道觀念之轉化及其影響 | 汪榮祖 甘德星 |
2006.11 |
張嘉仁 |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與國共內戰(民國38年8月-民國39年3月) | 楊維真 | 2007.01 |
曾京賢 | 宋代婦女犯罪問題 | 楊宇勛 | 2007.02 |
洪親慧 | 中共南方局「上層統戰」活動之研究(1939-1946) | 楊維真 | 2007.06 |
劉緯道 | 胡宗南在陝西(1938-1949) | 楊維真 | 2007.06 |
羅中宏 | 明代土貢的研究:以南直隸為例 | 林燊祿 | 2007.06 |
佟以群 | 國共合作時期河南農民運動之研究(1925-1927) | 楊維真 | 2007.07 |
李宗洋 | 從副總統到代總統─李宗仁政軍角色之分析 | 王成勉 | 2007.07 |
林靜薇 | 楊堅代周建隋之側面研究 | 雷家驥 | 2007.07 |
吳沛純 | 從蕭紅與張愛玲作品看時代變遷中的中國女性 | 楊維真 | 2007.07 |
李仲剛 | 清末民初的中國留學生─時代與區域的考察 | 楊維真 | 2007.07 |
鄭育青 | 劉啟祥的台灣山岳畫研究 | 李淑卿 | 2007.07 |
許一平 | 同治七年鳳山教案考實 | 汪榮祖 | 2007.07 |
李政憲 | 朱斐及其《菩提樹》雜誌之研究 | 顏尚文 | 2007.12 |
薛志新 | 張治中與戰後新疆政局(1945年至1949年) | 王成勉 | 2008.01 |
蘇淑娟 | 身閱鼎革的女性──徐燦之生命歷程(西元1612-1694) | 王成勉 | 2008.01 |
陳宇皇 | 從綏遠到平津──國共內戰時期傅作義軍政角色分析(1945-1949) | 王成勉 | 2008.02 |
陳尹嬿 | 西餐館與上海摩登(1842-1949) | 汪榮祖 | 2008.06 |
張詠維 | 太平天國後的蘇州:1863-1895 | 張建俅 | 2008.06 |
王宏松 | 蔣中正與粵系二陳(陳銘樞、陳濟棠)關係之研究 | 楊維真 | 2008.07 |
蕭采芳 | 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 | 李若文 | 2008.07 |
簡宜君 | Barbara Tuchman as Historian | 汪榮祖 | 2008.07 |
陳聖宗 | 宋夏邊境堡寨形式與防線變化關係之研究──以鄜延、環慶、涇原三路中心 | 廖幼華 | 2008.07 |
馬國正 | 反共、恐共、恐國?韓戰來台志願軍戰俘問題之研究 | 楊維真 | 2008.07 |
蔡雅祺 | 戰爭陰影下的女性: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 | 楊維真 | 2009.01 |
侯彥伯 | 清代廣州慈善事業之發展演變 | 張建俅 | 2009.07 |
翁珮倫 | 明代之婆媳關係 | 韓獻博 | 2009.07 |
陳瑋全 | 戰後台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 | 楊維真 | 2009.07 |
張典魁 | 北伐後至抗戰期間之意識型態建構:國民黨官方哲學唯生論及其對手 | 楊維真 | 2009.07 |
羅玫讌 | 台灣大湖法雲寺派的發展 | 顏尚文 | 2009.07 |
董坤耀 | 台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 | 張炎憲 | 2010.02 |
張智閎 | 雍正的宗教信仰 | 甘德星 | 2010.07 |
歐奕淳 | 臺南地區哪吒太子爺信仰之發展與現況 | 顏尚文 | 2010.07 |
蔡名哲 | 本計是圖,審所先務──《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 | 甘德星 | 2010.07 |
曾名郁 | 魏晉南北朝貨幣研究 | 雷家驥 | 2010.07 |
林恩辰 | 勳臣八姓與北魏政局研究 | 雷家驥 | 2010.07 |
林引雯 | 「救世傳播協會」(ORTV)福音信仰、創建的探討及其福音事工補足台灣英語教學文化斷層的特色 | 孫隆基 | 2010.07 |
施協豪 | 「鄒族」族名的由來與形成 | 王嵩山 李若文 |
2010.07 |
黃昱豪 | 台灣「八七水災」之研究 | 張建俅 | 2011.07 |
藍伯瑋 | 民國時期「國術運動」的建構與發展(1912-1937) | 張建俅 | 2011.07 |
蔡雅靖 | 高雄縣大樹鄉農會與當地農業發展之關係(1953~2009) | 林燊祿 | 2011.07 |
劉東霖 | 孫吳國家戰略及其施展之研究 | 雷家驥 | 2011.07 |
梁雯晶 | 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 | 楊維真 | 2011.07 |
張嘉皓 | 劉峙在河南的治理(1930-1935) | 楊維真 | 2011.07 |
戴竹筠 | 中國佛教界對「戒淫思想」的弘揚與維護(1949-1990) | 顏尚文 | 2011.07 |
簡琬莉 | 戰後前期臺灣獄政之研究(1945-1967) | 張建俅 | 2011.07 |
黃如漸 | 宋朝冥界組織 | 楊宇勛 | 2012.01 |
陳穎瑩 | 宋代張王信仰研究 | 楊宇勛 | 2012.01 |
楊博淳 | 損有餘補不足:宋朝義倉研究 | 楊宇勛 | 2012.01 |
呂建鋒 | 三峽清水祖師廟發展之研究(1767-1983)──以李梅樹之關係為主 | 顏尚文 | 2012.07 |
黃慧茹 | 白聖法師與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經營(1949-1963) | 顏尚文 | 2012.07 |
黃慶中 | 唐後半期(755─873A.D.)國家對江淮的統治及其發展 | 雷家驥 | 2012.07 |
藍巧玲 | 專賣制度與菸草產業變遷──以屏東平原為中心(1905-2002) | 顏尚文 | 2012.07 |
賴煒曾 | 從地方到中央:論徐永昌與民國(1927-1949) | 楊維真 | 2012.07 |
鍾宜玲 | 婦女節紀念與中國現代婦女的塑造及轉變(1900s-1937) | 楊維真 | 2012.07 |
楊捷屹 | 南京時期國民政府的反共宣傳(1927-1937)──以《中央日報》為核心的探討 | 楊維真 | 2012.07 |
洪倖珠 | 宋朝兒童收養 | 楊宇勛 | 2012.07 |
林維柔 | 清末民初革命脈絡下的政治暗殺及其論述,1895-1916 | 孫隆基 | 2012.07 |
陳聖文 | 國共戰事中的閻錫山(1945-1949) | 楊維真 | 2012.07 |
蘇億玶 | 地方行政與天然災害──以1959年八七水災前後的雲嘉地區為例 | 張建俅 | 2012.07 |
李冠融 | 近代菁英人際關係的個案研究──以熊希齡為例 | 楊維真 | 2013.07 |
黃靖松 | 美國電影中硬漢偵探的墮落(1941-1974) | 孫隆基 | 2013.07 |
唐瑞霞 | 1951-1970年的台灣水災及其救援 | 張建俅 | 2013.07 |
黃楓筑 | 漢代的狩獵文化 | 郭靜云 | 2013.07 |
陳巧萱 | 漢代的喪葬簡牘與生活樂趣 | 郭靜云 | 2013.07 |
吳冠倫 | 《大義覺迷錄》的種族觀與社會歷史記憶 | 甘德星 | 2014.01 |
蕭先佑 | 薛岳與抗戰時期第九戰區的發展(1938-1945) | 楊維真 | 2014.01 |
江俊偉 | 殷商政治地理的基本架構 | 郭靜云 | 2014.07 |
成政育 | 西元前四世紀至十世紀漢中地位之轉變 | 廖幼華 | 2014.07 |
陳 爽 | 袁江、袁耀繪畫藝術研究──以閣樓畫為主 | 李淑卿 | 2014.07 |
林書寧 | 製作滿州:清初統治意象及其制度之形塑 | 甘德星 | 2014.07 |
宋品璇 | 宋朝都城節慶社會性 | 王明蓀 楊宇勛 |
2015.01 |
邱詩螢 | 漢北青銅文化之興:從石家河到龍盤城 | 郭靜云 | 2015.07 |
王 婷 | 八旗漢軍之研究(1627-1661) | 甘德星 | 2015.07 |
王克斌 | 由「西門」而「邊土」──唐擊小勃律之歷史意義與影響 | 朱振宏 | 2015.07 |
葉偉倫 | 從都市計畫檢視日治時期的臺南現代性 | 郭秀鈴 | 2015.07 |
王雅恬 | 高雄地區觀音信仰與地域社會互動之發展(1661~2014) | 顏尚文 | 2015.07 |
林奕成 | 明代福建布政使司物料之研究 | 林燊祿 | 2015.07 |
劉秀美 | 周代諸國聯姻關係研究──以金文為基礎 | 郭靜云 | 2016.07 |
蔡凱伊 | 《臺灣日日新報》商業廣告所見的兒童意象(1898-1936) | 李若文 | 2016.07 |
李政儒 | 熊式輝與江西省政(1931~1941) | 楊維真 | 2016.07 |
李斯玥 | 凱撒如何塑造凱撒──以《內戰記》為例 | 方志強 | 2017.01 |
張智豪 | 盧漢在雲南(1927-1950) | 楊維真 | 2017.01 |
張先翔 | 從淮軍到新軍──聶士成與晚清軍事變革(1862~1900) | 楊維真 | 2017.01 |
許凱婷 | 《勞動者》雜誌與台灣現代勞工運動的發展(1984-2015) | 楊維真 | 2017.06 |
陳柏元 | 唐代官場中的劉晏 | 朱振宏 | 2017.07 |
許景評 | 拓跋鮮卑早期對外關係之研究(261年~376年) | 朱振宏 | 2017.07 |
侯淑娟 | 成群結伴──近代中國的女子社團 | 楊維真 | 2017.07 |
鄭崎藍 | 女中儒士:清中葉徽歙才女汪嫈 | 張秀蓉 | 2017.07 |
顏稟倫 | 由「化外」到「實土」:以清末、日治時期東臺灣的理蕃道路為中心 | 孟祥瀚 楊維真 |
2017.07 |
林翊茹 | 高玉樹與臺北市──以競選與市政建設為中心(1951-1972) | 張建俅 | 2018.06 |
林國榮 | 滇緬公路與戰時運輸(1937-1942年) | 楊維真 | 2018.06 |
龐雅齡 | 唐馬記憶──以娛樂、工藝和繪畫為例 | 李淑卿 | 2018.07 |
陳胤慧 | 西魏至唐功臣之家──于謹家族研究 | 雷家驥 朱振宏 |
2019.01 |
陳冠垣 | 十八世紀士大夫的追求──以袁枚為例 | 張秀蓉 | 2019.01 |
廖慶哲 | 從戰爭看唐代的大赦──以肅宗到代宗為中心 | 朱振宏 | 2019.01 |
謝承宇 | 李曾伯研究 | 楊宇勛 | 2019.07 |
林君憲 | 化龍施雨──宋代蜥蝪神之信仰 | 楊宇勛 | 2019.07 |
張珈嚴 | 中國國民黨工人部的創立與發展(1925-1927) | 楊維真 | 2019.07 |
劉見展 | 民國軍人與佛教──唐生智的佛教治軍(1912-1930) | 楊維真 | 2020.06 |
陳柏元 | 郭店楚簡《老子乙》文本研究──以簡帛文獻學方法與文字校釋為核心 | 郭靜云 | 2020.07 |
劉竣承 | 唐前期儲權研究 | 雷家驥 | 2020.07 |
呂國瑋 | 由齋入佛──戰前嘉義朴子高明寺的發展及其地方社會互動關係研究 | 蘇全正 | 2020.07 |
呂依庭 | 戰國時期楚文化虎座飛鵬與虎座鶴架鼓研究 | 郭靜云 | 2021.01 |
王郁文 | 「沈崇案」對戰後中國局勢之衝擊(1946~1947) | 楊維真 | 2021.07 |
吳堂玉 | 中共建國後反革命罪的審判與執行— 以人犯個人資料為中心(1950-1970) | 楊維真 | 2021.07 |
林思宏 | 羈縻之道:宋真宗時期對西南邊疆政策的調整 | 楊宇勛 | 2021.07 |
陳可欣 | 盛清西洋風蘇州版畫研究 | 李淑卿 | 2021.07 |
鍾曉晴 | 反共與文藝:1950年代軍中文藝的開展 | 楊維真 | 202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