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通過時間 |
釋見曄 |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 |
戴仁柱 |
1997.12 |
戴文鋒 |
日治時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 |
毛漢光 |
1999.06 |
何世同 |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研究 |
雷家驥 |
2001.04 |
林煌達 |
南宋吏制研究 |
毛漢光 |
2001.07 |
李功勤 |
蔣介石台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0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 |
雷家驥 |
2001.07 |
吳昆財 |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華主張之分析(1947~1950年) |
王成勉 |
2001.10 |
王明燦 |
奕譞研究 |
呂士朋 |
2002.01 |
朱高影 |
威權體制下的「諍臣」-陶百川的政治生涯(1949~1986年) |
林冠群 |
2002.07 |
王見川 |
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 |
顏尚文 |
2003.01 |
江宜華 |
唐代長江中游地區士族之研究 |
毛漢光 |
2003.07 |
詹士模 |
反秦集團滅秦與分裂戰爭成敗之研究 |
毛漢光 |
2004.06 |
湯佩津 |
北宋的南邊政策─以交趾為中心 |
毛漢光 |
2004.07 |
陳中龍 |
漢晉家族法制研究 |
毛漢光 |
2005.01 |
甯慧如 |
南宋儒者的入仕與教學─特別關注道家學的雙重實踐 |
王德毅 |
2005.06 |
楊志遠 |
中國近代史學觀念的演變─關於儒化、進化、實證化史學的分析 |
雷家驥 |
2005.07 |
林長春 |
東晉南朝道教與政治社會之關係 |
毛漢光 |
2005.07 |
邱炫煜 |
中國中古時期與南海諸國之關係與認識─以正史記載為中心之考察 |
雷家驥 |
2005.07 |
楊護源 |
清代台中地區的聚落拓殖 |
黃秀政 |
2005.11 |
朱振宏 |
隋唐與東突厥互動關係之研究(581-630) |
雷家驥 |
2006.01 |
馬以謹 |
東晉初期政治勢力的成形與推移 |
孫同勛 |
2006.05 |
王俊昌 |
日治時期台灣水產業之研究 |
顏尚文 |
2006.05 |
林國良 |
北朝人事制度之研究(386-581) |
雷家驥 |
2006.06 |
潘是輝 |
林豪編纂地方志書的理念與實踐 |
顏尚文 |
2006.06 |
王震邦 |
陳寅恪論學的四個面向 |
雷家驥 |
2007.01 |
王惠姬 |
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1881-1927) |
呂芳上 |
2007.05 |
王淑嫻 |
南齊竟陵王西邸集團之研究 |
雷家驥 |
2007.07 |
徐一智 |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
王成勉 |
2007.07 |
馬有成 |
清政府對台閩海洋交通之管理(1683-1840) |
顏尚文 |
2007.07 |
王祿雄 |
從軍事角度論關係唐朝國家安全的幾次戰爭 |
雷家驥 |
2008.07 |
陳亮州 |
清代臺灣城市的發展與治理 |
顏尚文 |
2009.01 |
楊書濠 |
從戒嚴到解嚴 ~ 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 |
顏尚文 |
2009.07 |
蔡米虹 |
黑人出版事業家約翰·強森與美國黑人~以《黑人文摘》為例(1942-1945) |
孫隆基 |
2009.07 |
蕭明治 |
日治時期臺灣煙酒專賣經銷商之研究 |
黃秀政 |
2010.02 |
山下訓儀 |
日唐中央統治體制異同之研究 |
雷家驥 |
2010.02 |
方子毓 |
德皇威廉二世的海外擴張政策 |
方志強 |
2010.02 |
李昭毅 |
西漢前期京師侍衛與警備體系研究 |
雷家驥 |
2011.07 |
徐叡美 |
戰後臺灣電影中對日本的印象(1949-1972)─從官方文化政策角度分析 |
汪榮祖 |
2011.07 |
隋皓昀 |
王土與王臣──清朝治理青海蒙藏兩部之研究 |
林冠群 |
2011.07 |
趙啟峰 |
族群、宗教與認同~西班牙殖民時代菲律賓華人社會研究 |
鄭永常 |
2011.07 |
曾淑娟 |
乾隆皇帝的文殊.宗喀巴自覺與形塑 |
方志強 |
2011.07 |
蘇全正 |
臺灣佛教與家族─以霧峰林家為中心之研究 |
顏尚文 |
2011.07 |
黃俊文 |
唐代中晚期教育發展(763-907):社會與文化之視野 |
雷家驥 |
2011.07 |
趙文榮 |
日治時期臺南州區之糖業與地方社會(1895~1945) |
溫振華 |
2011.07 |
羅文星 |
拓跋政權的政治與社會認同 |
毛漢光 |
2011.07 |
康詩瑀 |
戰後道教與都市社會之變遷~以高雄道德院之神職人員及其所參與儀式活動為討論中心 |
康 豹 |
2012.07 |
朱文惠 |
現代藏東康區藏傳佛教寺院經濟研究:亞洲佛教比較觀點 |
林冠群 |
2013.07 |
徐敏蕙 |
李濟深人際網絡研究 |
楊維真 |
2013.07 |
李佳振 |
台灣佛教寺院、僧尼分布的發展與變遷-以《同戒錄》為中心(1949-1987) |
顏尚文 |
2014.01 |
陳凱雯 |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展開(1895-1945) |
鍾淑敏 |
2014.07 |
陳雯宜 |
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1949-2010) |
顏尚文 |
2014.07 |
邵祖威 |
《唐律》人權精神之研究-以《名例律》為中心 |
雷家驥 |
2014.07 |
劉緯道 |
談情說愛:民國初期戀愛觀念的建構 |
楊維真 |
2014.07 |
陳奕愷 |
台灣歷史田野的檢證與實踐-以戰後十個案例為例 |
顏尚文 |
2014.07 |
劉玉菁 |
佛教因素對南北朝史學發展之研究—以四部史書為例 |
雷家驥 |
2015.01 |
游棋竹 |
日治時期臺灣林業經濟研究兩面向—貿易網路與經營 |
林燊祿 |
2015.07 |
鍾智誠 |
臺灣佛教興辦中等以上學校的發展(1915-2013) |
顏尚文 |
2015.07 |
蔡美端 |
解嚴後台灣漢傳佛教的轉型與發展(1987-2007) |
顏尚文 |
2015.07 |
林靜薇 |
從和戰關係論兩魏齊周形勢與國策演變 |
雷家驥 |
2016.01 |
劉瑋琦 |
北朝墓葬所見胡化漢化的軌跡──以出土陶瓷為例 |
蔡玫芬 |
2016.06 |
王宏松 |
「中央化」的詮釋、實踐與挑戰:以蔣中正對四川的處置為例(1927-1949) |
楊維真 |
2017.12 |
沈超群 |
大眾電影與文創產業發展—以2000-2017兩部代表性電影傳播為例 |
雷家驥 |
2018.11 |
潘青皇 |
後黎朝科舉世家研究 |
毛漢光 |
2018.12 |
江俊偉 |
殷商政治空間及其主要統計結構 |
郭靜云 |
2019.07 |
劉東霖 |
六朝北伐戰爭研究 |
雷家驥 |
2020.07 |
陳美容 |
唐代李靖研究—以兵學事蹟與神話形象為中心 |
朱振宏 |
20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