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林韻柔副教授

 

(任職期間:2021.08迄今

專書

《唐代佛教群體的記憶與信仰實踐》,新北:稻鄉出版社,2018(ISBN:9789866078972)

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1月。(97-2420-H-002 -179 -DR)

                                   碩士論文:〈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期刊論文

  1. 〈唐宋「五臺山」佛教聖地的書寫考辨――以《古清涼傳》與《廣清涼傳》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50期(2025年12月),已通過刊登。(THCI)
  2. 〈近代東亞「新佛教」視野下的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以《南瀛佛教》佛教振興與改革徵文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37期(2025年12月),已通過刊登。(THCI。NSTC 113-2410-H-194-064、NSTC112-2410-H-194-075、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3. 〈近代東亞的「新興佛教」與社會主義――以妹尾義郎與林秋梧為中心〉,《佛光學報》,新11卷2期(2025年7月),頁69-137。(THCI。NSTC 113-2410-H-194-064、NSTC 112-2410-H-194-075、MOST 110-2410-H-035-006 -MY2、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4.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67號(2024年12月),頁73-124。(THCI。MOST 107-2410-H-035-001、MOST 109-2424-H-035-001-2R、2024年度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訪日研究活動助成計畫)
  5. 〈從護教到理信――近代日本「新佛教」的建構與轉化〉,《佛學研究》,40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24年7),頁170-190。(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6. 〈中國中古時期東亞神佛交涉樣態釐探――兼論中日天台宗神佛習合觀的關係〉,《臺大佛學研究》,4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24年6),頁1-53。(THCI。MOST 103-2410-H-035-038-MY2)
  7. 林韻柔、李建緯,〈獅頭山勸化堂「解夢觀音」考――兼論戰後初期的地方宗教活動與社會網絡〉,《臺灣風物》,74卷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24年6),頁77-142。(2023 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第三級。「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NSTC 112-2410-H-194-075)
  8. 〈唐代士族比丘尼出家動機及其活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22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23年12),頁69-88。
  9. 〈戰後初期臺灣佛教勢力的競合――以玄奘靈骨來臺為例〉,《法鼓佛學學報》,27期(新北:法鼓文理學院,2020年12月),頁143-203。(2020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第三級。「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
  10. 〈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東華漢學》,27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8年6月),頁125-162。(THCI。MOST 103-2410-H-035 -038 -MY2。修訂版收入胡曉真、廖肇亨主編,《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
  11. 〈唐代五臺山巡禮道考述〉,《白沙歷史地理學報》,(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7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6年12月),頁45-78。
  12. 〈中古佛教僧侶的出家入道因緣――以三高僧傳為中心〉,《東海歷史研究集刊》,2期(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15年9月),頁71-162。(NSC 101-2917-I-564-018)
  13.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1卷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4年12月),頁107-181。(THCI Core。NSC 101-2917-I-564-018。修訂版收入于君方主編,《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法鼓文化,2015。)
  14. 〈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8號(東京:明治大學,2014年3月),頁246-265。(NSC 101-2917-I-564-018)
  15. 〈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駿台史學》,149號(東京:明治大學,2013年9月),頁71-108。(NSC 101-2917-I-564-018)
  16. 〈唐代寺院職務及其運作〉,《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8輯(武漢: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2012年12月),頁166-201。(CSSCI、AMI集刊核心)
  17. 〈時危聊作將――中古佛教僧團武力的形成與功能〉,《成大歷史學報》,43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2年12月),頁127-176。(THCI Core。NSC98-2811-H-005-011)
  18. 〈唐代的彌陀淨土結社及其社會基礎〉,《唐代史研究》,15號(東京:唐代史研究會,2012年8月),頁65-101。(NSC98-2811-H-005-011)
  19. 〈邊地聖境――北宋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興大歷史學報》,25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12年6月),頁31-68。
  20. 〈宋以前台州佛教寺院建置考述〉,《早期中國史研究》,3卷2期(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2011年12月),頁125-156。(NSC99-2811-H-005-003)
  21. 〈唐代的五臺山巡禮活動――兼論唐代入謁五臺山的域外僧人〉,《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1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頁313-343。
  22. 〈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譯傳與信仰〉,《法鼓佛學學報》,3期(新北:法鼓佛教學院,2008年12月),頁145-193。

專書論文

  1. 〈第五章 宋代小說與佛教〉,收入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23年6月),頁94-113。
  2. 〈第六章 宋代佛教史傳與散文〉,收入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23年6月),頁114-137。
  3. 〈第九章 遼金元佛教史傳文學〉,收入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23年6月),頁176-197。
  4. 〈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胡曉真、廖肇亨主編,《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頁325-360。(ISBN 9786267002704。初發表於《東華漢學》27〔2018.06。THCI〕修訂版經審查後,收入論文集。)
  5. 〈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成立――北朝至初唐的五臺山信仰〉,收入妙江主編、陳金華、釋寬廣、紀贇副主編,《一山而五頂:多學科、跨方域、多文化視野中的五臺信仰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7月),頁39-73。(ISBN 9789571722696)
  6.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收入于君方主編,《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法鼓文化,2015),頁205-296。(ISBN 9789575986834。初發表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1:2〔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4.12。THCI Core〕修訂版經審查後,收入論文集。)
  7. 〈中国中世における僧侶出家の因縁――高僧傳記の記録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原田正俊編,《日本古代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大阪:関西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頁243-291。ISBN 9784873545790(NSC 101-2917-I-564-018。中田美絵譯)


會議論文

  1. 〈其實耶佛在對話:日治時期臺灣佛教與基督教的競爭與肆應〉,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21屆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記憶、界線與信仰——輔大百年芳華」,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25年11月7-8日。(與王政文合著。NSTC 113-2410-H-194-064、NSTC 112-2410-H-194-075、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計畫「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布教活動及其影響――以僧俗社會網絡為中心」、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2. 〈成為「新佛教徒」――日治時期臺籍佛教菁英的養成與教育網絡〉,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臺北:集思臺大會議中心,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NSTC 113-2410-H-194-064、NSTC 112-2410-H-194-075、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計畫「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布教活動及其影響――以僧俗社會網絡為中心」)
  3. 〈日治臺灣曹洞宗的布教與僧俗社會網絡――以曹洞宗臺灣中學林為中心〉,「東亞居士文化與金剛經詮釋史」學術座談會,臺北:法鼓文理學院德貴學苑,2025年8月21-22日。(NSTC113-2410-H-194-064、NSTC 112-2410-H-194-075、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計畫「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布教活動及其影響――以僧俗社會網絡為中心」)
  4. 〈近代東亞「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與信仰實踐〉,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東亞宗教與文藝的生活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5年05月22-23日。(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5. 〈近代東亞「新佛教」視野下的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以《南瀛佛教》佛教振興徵文為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法界安立: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佛教文化與政教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3年11月24-25日。(NSTC 112-2410-H-194-075、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6. 〈近代東亞的「新興佛教」與社會主義――以妹尾義郎與林秋梧為中心〉,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臺灣佛教論壇:臺灣佛教的跨域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2023年11月3-4日。(NSTC112-2410-H-194-075、MOST 110-2410-H-035-006 -MY2、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7. 〈「新佛教」的形塑――近代東亞佛教改革運動的交涉與傳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3年09月28-29日。(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8.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以《南瀛佛教》刊載之佛教改革主張為中心〉,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2023年06月29日至07月01日。(NSTC 112-2410-H-194-075、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
  9. 〈中國中古時期江南地區的僧神交涉――兼論「神佛習合」源於中國說〉,唐代學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五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宜蘭:佛光大學,2022年11月18-19日。(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10. 〈九至十二世紀東亞海域的行旅者及其網絡〉,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17屆文化交流史:「觀念的旅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輔仁大學,2021年11月12-13日。(MOST 109-2424-H-035-001-2R)
  11. 〈日僧圓仁所見唐代佛教活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戴圓履方:中國歷史中的生活日常」國際學術研討會,Webex線上,2021年10月29-30日。(MOST 109-2424-H-035-001-2R)
  12. 〈古代東亞海域的佛教交流網絡――以海行風險與航海信仰為中心〉,東國大學東亞海洋文明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第七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會議,ZOOM線上,2021年6月19日。(MOST 109-2424-H-035-001-2R)
  13. 〈唐宋佛教聖地的書寫與記憶――以《古清涼傳》與《廣清涼傳》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佛光大學人文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2020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20年11月28-29日。
  14.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唐代學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十四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臺北大學、淡江大學,2020年11月27-28日。(MOST 107-2410-H-035-001)
  15. 〈宋元佛教聖地 ∕ 勝地遊記的書寫與記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佛光大學人文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2020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20年5月1-2日;高雄:佛光山,2020年5月3日。
  16.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兼論相關人物的關係網絡〉,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主題計畫、法鼓文理學院主辦,「佛教現代化在臺灣的發展:探索宗教哲學的可能性」學術工作坊,新北:法鼓文理學院,2019年10月21日。
  17. 〈神異之所:天台山的文化書寫與記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中國文哲研究的多元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12月8-9日。
  18. 〈唐代五臺山巡禮道考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主辦,「第四屆白沙歷史地理工作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16年12月3日。
  19. 〈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天台文化與東亞佛教:以明清時期為中心」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6月24日。(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0. 〈南北朝時期文殊信仰的形成與傳布――五臺山與文殊信仰關係的再思考〉,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2015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5年10月16-18日。
  21. 〈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成立――北朝至初唐的五臺山信仰〉,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清華大學哲學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主辦,「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MOUNTAIN OF FIVE PLATEAUS: STUDIES OF THE WUTAI CULT IN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BORDER/CULTURAL APPROACHES一山而五頂:多學科、跨方域、多文化視野中的五臺信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忻州:五臺山大聖竹林寺,2015年7月27日至8月2日。(提交論文但未出席)
  22. 〈夢與遊――唐代僧人法照的幻境遊禮與歷史記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4年11月14-15日。(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23. 〈海を越えた聖山: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五臺山信仰〉,日本仏教綜合研究学会主辦,「多分野複合の視角から見た日本仏教の国際的研究」第三回例會,東京:早稲田大学,2014年1月24日。(NSC 101-2917-I-564-018)
  24. 〈入唐僧圓仁的人際關係及其交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佛教史工作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3年11月22日。
  25. 〈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發表於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哲學系主辦,「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3年11月8-11日。(NSC 101-2917-I-564-018)
  26.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發表於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新北:法鼓山佛教學院,2013年10月26-27日。(NSC 101-2917-I-564-018)
  27. 〈試探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發表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中古中國的信仰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12年7月7-8日。(NSC 101-2917-I-564-018)
  28. 〈中國中古時期僧侶的入道因緣――以三高僧傳為中心〉,發表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2012年6月1日。
  29. 〈唐代的彌陀淨土結社及其社會基礎〉,發表於唐代史研究会主辦,「唐代史研究会秋季シンポジウム」,京都:京都教育文化センター,2011年11月2日。(NSC98-2811-H-005-011)
  30. 〈唐代的念佛結社及其社會基礎〉,發表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2011年5月5-6日。(NSC98-2811-H-005-011)
  31. 〈宋代的僧團武力――以五臺山與大洪山為中心〉,發表於國科會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挑戰與回應: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長庚大學,2010年8月26-28日。(THCI Core。NSC98-2811-H-005-011)
  32. 〈唐代入謁五臺山的域外僧人與巡禮活動〉,發表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二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8月30-31日。
  33. 〈試論《古清涼傳》與《廣清涼傳》的成書與記載:中古時期五臺山研究的思考〉,發表於中國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唐宋社會變遷研究」主題計畫、新史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第三屆中國史學會『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7年9月3-5日。
  34. 〈邊地聖境――北宋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發表於宋代史料研讀會主辦,「宋代石刻史料的研析及其應用方法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2006年12月8-9日。


研究計畫

  1. 「唐代粟特裔佛教徒的活動場域與社會網絡」,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25年8月至2026年7月。(NSTC 114-2410-H-194 -093)
  2. 「中國中古至近世的聖地觀――以佛教四大名山為中心」,2025年「佛寺志資料庫之漢傳佛學研究」專案計畫,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25年1-12月
  3.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與臺灣佛教改革――以臺籍留日學生為探討中心Ⅱ」,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NSTC 113-2410-H-194-064)
  4.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布教活動及其影響――以僧俗社會網絡為中心」,「近世東亞禪宗文化圈」整合型計畫子計畫,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24年6月至2026年5月。
  5. 「九世紀から十二世紀にかけて東アジア海域における人的ネットワーク」,2024年度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訪日研究活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24年6月26日至8月26日。
  6.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與臺灣佛教改革――以臺籍留日學生為探討中心」,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NSTC 112-2410-H-194-075)
  7. 「日治時期臺灣的新佛教運動」,「漢傳佛教四百年:文獻、歷史與文化」整合型研究計畫子計畫,臺北: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
  8. 「近代東亞新佛教運動的交涉與傳播――以日本《新佛教》雜誌相涉人物為中心」,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MOST 110-2410-H-035 -006 -MY2)
  9. 「九至十二世紀東亞海域的行旅者及其網絡」,科技部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國內訪問研究方案,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9-2424-H-035-001-2R)
  10. 「唐代石刻文獻」,教育部數位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創新計畫,2020年2月至2020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MOE-108-1-A23)
  11. 「跨域的行旅者:9-12世紀東亞海域的移動人群與航海信仰」,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7-2410-H-035-001)
  12. 「元和詩人景物詩中的長安意象」,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計畫核定編號:107CFD0600213)
  13.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建構與轉移」,逢甲大學專案研究計畫,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
  14. 「中晚唐東南地區佛教與祠祀信仰的競合――兼論藩鎮的區域政教關係」,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計畫核定編號:MOST 103-2410-H-035 -038 -MY2)
  15. 「唐代東亞文化的跨域交流――以佛教信仰為中心」研究計畫,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整體發展計畫,2014年8月1日至2017年7月。
  16. 「朝聖與修驗:中日佛教聖山信仰與巡禮活動」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計畫核定編號:NSC 101-2917-I-564-018)。
  17. 「隋唐五代時期浙江天台山與周邊地區的發展」研究計畫,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環境、科技與倫理」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博士後研究,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計畫核定編號:NSC99-2811-H-005-003)。
  18. 「唐宋變遷中的佛教信仰組織――以僧團武力與信眾團體為中心」研究計畫,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環境變遷與社會規範」跨領域研究計畫(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博士後研究,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計畫核定編號:NSC98-2811-H-005-011)。
  19.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計畫核定編號:NSC 97-2420-H-002-179-DR)。

調查計畫

  1. 「113-114年雲林縣立案寺廟暨協會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四)」,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2024年6月至2025年9月。(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韻柔)
  2. 「111-112年嘉義市西區廟宇第二階段調查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3. 「111-112年度雲林縣土庫順天宮既存真言宗文物調查研究暨數位保存計畫」,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闞正宗、林韻柔)
  4. 「110-111年嘉義市東區廟宇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5. 「108-109年苗栗縣獅山前山地區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20年2-10月。(計畫主持人李建緯,協同主持人林仁政、林韻柔)

研究回顧與札記

  1.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仏教研究について〉,《日本仏教綜合研究》,12號(東京:日本仏教綜合研究学会,2014年5月),頁133-141。(NSC 101-2917-I-564-018)
  2. 〈台湾仏教の現状について―五大道場を中心に―〉,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BARC)2011年度第2回国内シンポジウム「アジア仏教の現在Ⅱ」報告書》(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2年3月),頁21-46。(倉本尚德譯)
  3. 〈1990-2009年臺灣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綜述〉,《中國史學》,20卷(東京:中國史學會,2010年10月),頁89-102。
  4. 〈尸頭小考〉,《臺灣大學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創刊號(2008年12月),頁34-39。

書評

  1. 〈評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唐研究》,10卷(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12月),頁589-598。
  2. 〈評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新史學》,11卷1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2000年3月),頁179-187。

演講

  1. 「基調或變奏:佛教社會史的研究理路與進程」,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24年12月10日。
  2. 「戰後臺灣的中國中古佛教史研究」,大阪:大阪公立大學,2024年7月24日。
  3. 「海を越えた聖山: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五臺山信仰」,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24年7月16日。(日語發表)
  4. 「遊茲得道──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資料庫與佛教聖地研究」,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24年06月20日。
  5. 「史家的技藝:文本的閱讀與闡述」,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24年4月24日。
  6. 「史家的技藝」,南投:中興高中,2024年03月22日。
  7.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中國佛教史研究」第十二次研討會,2024年1月06日。
  8. 「流轉的聖僧:玄奘靈骨在東亞」,臺南:成功大學「東亞文化的多元論述與跨界對話讀書會」,2023年10月07日。
  9. 「學術論文選題與研究經驗分享」,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23年3月13日。
  10. 「寺院巡禮奉塵剎」,逢甲經典講座,臺中:逢甲大學,2023年12月27日。 
  11. 「佛教聖地雲遊記」,逢甲經典講座,臺中:逢甲大學,2023年12月20日。
  12. 「從閱讀到闡述:文本的解析與運用」,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22年3月09日。
  13. 「順風相送: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者與航海信仰」,屏東:屏東大學中國文學系,2021年12月6日。
  14. 「日本佛教與京都寺院」,「U-ACG 秋夜課程|悠悠自適:京都」,2021年10月17日。
  15. 「跨域與轉移:五臺山信仰的形成與傳播」,「獨坐大雄峰:禪宗思想與寺院文化研習營」,2021年9月10-12日。 
  16.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九至十二世紀東亞海域的交流網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1年6月21日。
  17. 「從閱讀到闡述:文本的解析與運用」,臺中:東海大學中區中文寫作中心,2017年11月27日。
  18. 「跨域與轉移――中日五臺山信仰的發展與論述」,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系,2017年4月26日。
  19. 「跨域與轉移――中日五臺山信仰的發展與論述」,臺中:逢甲大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宗教文化與人文創新」),2015年11月04日。
  20. 「宗教行旅文化的形塑與構成――從日本四國遍路談起」,臺中:逢甲大學(文明變遷),2015年10月21日。
  21. 「太平廣記所見唐人生活時尚」,臺中:逢甲大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計畫――「經典閱讀與現代生活」),2015年5月16日。
  22. 「五臺山信仰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15年4月26日。
  23. 「從閱讀到闡述:文本的解析與運用」,臺中: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TA研習),2014年11月24日。
  24. 「好書導讀:小歐《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臺中: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中心好書導讀),2014年10月31日。
  25. 「中古時期佛教經典的信仰與傳播――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角」,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中國思想史」),2014年4月28日。
  26. 「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南北朝至宋代的僧團武力」,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8月22日。
  27. 「入唐僧円仁の人間関係と交際」,明治大学東洋史談話会,東京:明治大学,2013年3月23日。(日語發表)
  28. 「中国中世における僧侶出家の因縁」,内陸アジア出土古文献研究会,東京:東洋文庫,2013年1月19日。(日語發表)
  29. 「中国中世における僧侶出家の理由――高僧傳記の記録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明治大学,2012年12月21日。(日語發表)
  30. 「中国中世における僧侶出家の原因――高僧傳記の記録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佛教研究班,大阪:関西大学,2012年12月14日。(日語發表)
  31. 「試探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中央大学文学部,八王子:中央大学,2012年12月6日。
  32. 「試探唐代社會網絡中的宗教性場域――以圓仁巡禮行歷中的人物交往為例」,第150回宋代史談話會,大阪:大阪市立大學,2012月9月29日。
  33. 「日本中國史學界趨向與海外研究經驗談」,南投:暨南大學,2012年3月30日。
  34. 「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南北朝至宋代的僧團武力」,第144回宋代史談話會,大阪:大阪市立大學,2011年11月19日。
  35. 「近十年中国台湾仏教史研究の回顧と展望」,龍谷大学東洋史学學術講演会‧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第6回ユニット3(東アジア地域班)研究会,京都:龍谷大學,2011年11月11日。
  36. 「台湾仏教の現状について―五大道場を中心に―」,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BARC)2011年度第2回国内シンポジウム「アジア仏教の現在Ⅱ」,京都:龍谷大學,2011年10月22日。
  37. The Formation of Buddhist Sacred Mount Worship in Medieval China:Wu Tai Shan Worship from Northern Dynasties to Early T'ang Dynasty,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Malaysia, 2011.06.03。
  38. The Buddha Recitation Society in T'ang Dynasty.,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Malaysia, 2011.06.06
  39. 「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成立――北朝至唐初的五臺山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10月21日。
  40. 「中國的宗教與社會」,臺中私立立人高級中學,2009年10月19日。

雜文

  1. 〈日本明治大學博士後研究訪學記〉,《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16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4月),頁26-33。
  2. 〈中古五臺聖山信仰與圖像〉,《典藏‧讀天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頁66-71。
  3. 〈北魏的佛教寺塔與石窟造像〉,《典藏‧讀天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2月,頁68-70。
  4. 〈明治大学文学部アジア史専攻訪学記〉,《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7號(東京:明治大學,2013年3月),頁125-132。
  5. 〈日本「六朝史研究會」簡介〉,《早期中國史研究》,4卷2期(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2012年12月),頁235-238。
  6. 〈2008 年夏豫魯晉京行紀要〉,《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6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2月),頁33-44。
  7. 〈中國中古史討論會簡介〉,《早期中國史研究》,創刊號(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2009年6月),頁235-238。
  8. 〈出家與持家――唐代女性佛教信仰中的衝突與因應〉,《臺灣美術》,63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年1月),頁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