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七屆漢化.胡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讓您一窺綿長中國歷史文化的堂奧

1.研討會舉辦的主題及目的為何?

主題

第七屆漢化.胡化.洋化:文化衝擊下的衝突與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承襲歷屆「漢化‧胡化‧洋化」所討論之議題,並由此延伸出四個課題,分別是「歷史上民族的對立及交融」、「文化衝突與涵化」、「文化交流的媒介」、「族群理論與研究方法」。

目的:

我們並不一定同意將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間的交流融合,簡單的以「漢化」、「胡化」或是「洋化」等辭彙一語概括,僅僅是希望透過此一論題的開展,引發學界更多的討論,對於各族群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民族與文化之間的形成與交融,社會面對外來觀念之間的挑戰與回應,有著更加多元化的探索與思考。也因此,我們舉辦了「第七屆『漢化‧胡化‧洋化』:文化衝擊下的衝突與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除了對於前六屆討論的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與釐清,同時也將討論由此延伸出的新課題,希冀藉由不同觀點、多元視野的討論,能對學界爭議的論題,得出更多的理解與共識。

2.欲探討的主題之背景介紹?

在綿長的中國歷史裡,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互動交流,往往被簡化為「漢化」,以致於一方面造成大漢沙文主義思維,將中華文化等同於漢文化,而視契丹、女真、蒙古、滿人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權,稱之為「外來政權」或「征服王朝」;另一方面將漢族與少數民族區隔出來,所謂中國人只是漢人,因而對少數民族而言,並無所謂漢化問題。前者多見之於國內,而後者多見之於國外。有鑒於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看法分歧,因此,我們在民國九十二年(2003 年)舉辦了第一屆的「漢化‧胡化‧洋化:中國歷史文化的質變與多元性格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泛邀請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漢化」、「胡化」、「洋化」定義、內涵以及中國歷史發展中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往來互動。由於此次會議獲得參與會議國內外學者熱烈的討論以及學術界極大的反響,於是我們又先後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 年)、民國一0一年(2012 年)、民國一0三年(2014 年)、民國一0五年(2016 年)、民國一0七年(2018 年),分別在香港的浸會大學、中國大陸的北京師範大學,本大學、中國大陸首都師範大學陸續舉辦了第二屆──第六屆的「漢化‧胡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繼續對族群意識、文化融合與衝突、民族與地域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3.該研討會與民生切身相關之主要論點為何,請具體說明。

歷次研討會皆採用「漢化•胡化•洋化」三詞作為主軸,其目的是試圖以傳統耳熟能詳的名詞,以期激起更大的對話及回應。事實上,中國自上古到現代,經過多次種族與文化的融合(涵化〔acculturation〕),不僅異民族不斷的「漢化」,漢人亦在生活與飲食中被「胡化」、「洋化」,以致於近現代的中華文化,已經是較原有的華夏文化內容更為豐富,性格更加多元,與現代民族主義以及國家建構都有密切的關係,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探討與論辯。

4.時間、地點、邀請單位及「關鍵、重量級」貴賓?

時間111/11/11-11/12(週五)

地點:本校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協辦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純智文教基金會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國立中正大學國際事務處

關鍵、重量級貴賓

本次邀請學者計來自英國、日本、韓國及大陸、香港暨國內相關領域學者,共發表22篇論文、2篇主題演講、1場綜合座談,另邀請相關領域學者蒞校擔任主持及與談,舉例如下:(本會議採實體與視訊混和形式進行)

中田美绘: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文化學部准教授

姜仁旭:韓國慶熙大學歷史系教授及韓國古代史考古研究所所長

 ROE KWAK (郭磊):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學術院研究員

Maurizio Marinelli: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媒體、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兼薩塞克斯亞洲中心聯合主任

Plácido González Martínez: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義大利籍)

李鴻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屹: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院長

李軍:西北大學历史学院教授兼院長

陳弱水: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汪榮祖: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5.學會學員

目前報名學員來自日本大陸及國內各相關大專院校教師研究生、國內中小學教師、文史工作 者、出版社特約編輯等,視訊及實體與會人員合計約150人。

瀏覽數: